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普查新增文物数量远远超过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的文物数量。据了解,我市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间于1956年开始,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间于1981年开始,两次文物普查所发现文物总量为833处,其中目前的1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是前两次文物普查的结果。
此次文物普查数量较多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文物的认定标准发生了变化,文物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例如此次新增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碑刻、古民居、建国初期历史遗物等。对于古民居,国家改变了以往粗线条、分区域的认定标准,变成了精细化、分单元的认定标准,具体到了“张姓”、“李姓”的古宅院。此次新发现文物数量猛增的另一个原因是,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档案管理、普查手段,如卫星定位、电子档案等。而前两次文物普查时,这些手段均不具备。除此之外,因南水北调工程我市文物发掘工作也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南水北调出土文物在此次文物普查中新增文物数量中占到了较大比重。
另悉,在田野普查的基础上,我市将开展文物普查资料的汇总、数据录入,建立全市文物普查档案、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地图系统、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焦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相关新闻
隋唐大运河焦作段保护工作将全面铺开
本报讯 (记者王玮萱) 隋唐大运河焦作段到底有哪些遗迹,这些遗迹又该如何保护?在昨日召开的全市文物工作会议上,记者得知,大运河焦作段遗产保护工作将全面展开,哪些与大运河相关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规划范围,不久将有答案。
我国隋唐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2009年正式启动,涉及我市的是隋唐大运河中的永济渠段。隋唐大运河开挖于公元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今北京),东南通到余杭(今杭州),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永济渠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起洛阳,北至涿郡。根据史书记载的情况可以推定,永济渠渠首及其河道应在武陟县境内的沁河河道处。
目前,我市大运河申遗工作稳步推进,运粮河已列入申遗“立即列入项目”,拟作为2014年大运河首批申遗的项目。后续列入项目永济渠渠首勘探、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目前,我市文物工作人员已初步圈定了永济渠渠首及其河道的所在范围。
为进一步做好隋唐大运河申遗工作,目前,我市正在开展收集、整理、汇总大运河的历史信息,将编制完成大运河焦作段遗产申遗规划、申遗项目保护展示详细规划、环境整治规划、水污染治理方案和遗产管理规划。有关大运河焦作段的系列规划有望于今年6月完成。计划于今年7月,我市全面铺开对大运河焦作段遗产本体保护、展示和环境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