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 ·河南省人大 ·河南省政协 ·河南文明网
河南省重点新闻网站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风云人物 | 法制视点 | 消费权益 | 安全生产 | 百姓留言 | 记者观察 | 文化娱乐 | 医疗卫生 | 电子报刊
地市频道: 郑州 | 许昌 | 漯河 | 安阳 | 鹤壁 | 濮阳 | 济源 | 焦作 | 商丘 | 开封 | 三门峡 | 洛阳 | 平顶山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新乡
征稿启示  [2015年02月24日]
  位置: 河南经济与法制 >> 商丘 >> 商丘新闻 >> 正文
豫地密码之兰考:地名演变错综复杂 主要因为黄河
 更新时间:2014-3-17 19:52:47  点击数:3222
【字体: 字体颜色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17日讯 大河网报道:初到兰考,得知该县有那么多“曾用名”,我们如入五里雾中,为了理清其相互关系,头都大了。幸得李瑞军先生指点,我们才走出了迷魂阵。

  春秋初期,兰考西部是卫国边城户牖、仪邑,东部(含今民权大部)则是戴国地盘。汉代在今兰考西部设东昏县,王莽时改为东明县。该县一度撤销,宋代复设东明县,后来因县治迁徙到别县地盘,这个县名就送给了邻县。原地盘先后设立兰阳县、仪封县。清代两县合并为兰封县。

  兰考东部的变迁更为复杂。春秋早期,郑国灭掉戴国,秦代在此设立谷县、外黄县,汉代演变成济阳县、甾县。济阳县后来消失,地名被几百里外的今济南济阳县使用。甾县则更名为考城县,这个名字一直延续下来。但因黄河一次次泛滥,考城县城多次迁徙,后来与兰封县合并,县名融入兰考,地盘却大部分并入民权县(民权是1928年新设的县)。

  总的来说,这些地名有的一直延续,有的时断时续,有的被放弃,它们的地盘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

  了解兰考地名演变,让人透过如烟往事,解开了兰考地域史的一个个谜团。这方水土的地名错综复杂,第一是由于交通位置,第二是因为黄河频繁泛滥。

  如今,兰考的交通条件很优越,境内有三条国道、两条高速,还有陇海铁路,以及建设中的郑徐高铁。一个县拥有这么多交通要道,颇为少见。

  其实这地方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东奔西走都要从此经过。过往的人太多了,就有人为这地方起新名字,比如“兰”和“考”,都是“过路的”给起的。

  秦始皇东巡遭遇雾霾

  在兰考的几天,天气晴好,春日的微风中,平坦的原野一望无际。

  与我们相比,秦始皇的运气就不太好。2000多年前,始皇帝东巡路过户牖乡,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雾霾,“昏雾四塞”,寸步难行,一怒之下,他“名其地曰东昏”。

  秦始皇起的名,一开始没有被正式使用。汉初名臣陈平出生于该地,司马迁在《史记》中仍说他是户牖乡人。但秦始皇起的名显然有很大的影响,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此地建县,就定名为东昏县。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改了一批不好听的地名,其中就把东昏改成了东明。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将王莽推行的东东全部废除,东明县也改回东昏县。

  三国曹魏时,废东昏县,县治以西并入浚仪(今开封),以东并入济阳。北宋建都开封,为了加强东京防御,重新在这一带建县,在东昏、东明之间,选了个好听的,定为东明县。但后来这个名字送给了邻县。

  “兰”和“考”都是“过路的”起的名。

  “兰”、“考”名号,大有来头

  兰考的“兰”,是宋真宗给起的。真宗东封泰山,路过东明县一座高冈,那冈坡上长满兰花,阳光下娇艳无比,春风中芳香四溢,真宗龙颜大悦,赐名“兰阳”。

  最初“兰阳”只是东明县一个乡的名字,“东明”送给邻县后,原地盘就被命名为兰阳县。随后,又“割考、襄(今睢县)、东明三邑地,建仪封县”。清代,兰阳、仪封合并称兰封县。

  兰考的“考”,有一个民间传说:科考时节,豫东各地学子取道此地前往开封,某天众多考生汇聚,恰好慈禧巡幸路过,脱口道:“真乃一座考城啊!”考城由此而得名。这个传说很不靠谱,因为考城这个名字,汉代就有,是刘秀的孙子——汉章帝给起的。

  东汉时,今兰考东及民权一带叫甾县,章帝东巡路过,觉得这县名不好,下诏改为考城。

  至于汉章帝为何以“考”命名此县,也有不同的说法。其一,戴国是周文王嫡长子伯邑考后裔的封国,因此,取伯邑考的“考”,作为戴国故地上的县名。其二,汉章帝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刘秀。刘秀出生在今兰考东北的济阳县,据说他出生当年,“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考城与济阳相邻,济阳升格为郡时,曾管辖考城。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祖籍即是“济阳考城”。

  考城之名,从东汉延续到1954年,但其县治和辖区却有多次变化,老考城距今兰考百十里,如今属民权县。

  兰考历史地名和辖区如此错综复杂,主要是因为黄河。

  “中州河患,莫如兰、考”

  自兰考仪封乡到固阳乡,我们的车驶上一道高埂,不久转向另一道高埂。陪同采访的有关工作人员张彦指着路旁的民房告诉记者,这里都曾是黄河故道,这高埂都是黄河故堤。县城的焦裕禄墓,也坐落在一条故堤上。

  “兰考地面,到处是黄河故道,可说是故道纵横。”文史研究者李瑞军介绍说,自北宋末年,黄河改道东流,从此给豫东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受害最重的,是兰考一带。

  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黄河在阳武县(今原阳县西)王村决口,改道流经兰考,夺济水入渤海。自此到1949年,有文字记载的决口泛滥就达143次,其中大的改道8次。两淹兰阳、三淹仪封、六淹考城。旧志记载,“每逢夏秋,城郭淹没,县治屡屡被迫搬迁,民鲜定居也”。

  兰考地名错综复杂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灾难。金代黄河改道,东明县治淹没,被迫迁徙到北边冤句县地界,原地盘被命名为兰阳县。随后,又建仪封县。清代兰阳、仪封合并称兰封县。

  过去豫东常有人称老考城北关人氏,这个北关即今民权县北关镇,曾是考城北关,一场大水过后,县城被淤埋,只有北关尚残存一些房舍。大水过后,县城被迫搬迁,北关成为一座没有城的“关”,后来发展成北关镇。1954年,仪封与考城合成兰考,因北关镇距离新县城有百十里,与其他几个乡镇一起划归民权县。

  黄河多次的肆虐,造成兰考“三害”:风沙、内涝、盐碱,民谣说:“春天风沙狂,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收,冬天白茫茫;一年汗水半年糠,交租纳税恨官堂;扶老携幼去逃荒,卖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

  河患给兰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屡毁屡建家园的经历,也造就了兰考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这也为后来焦裕禄精神产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李瑞军说。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来到兰考任县委书记。这片苦难的大地,开始绝地“逆袭”。

pic
  • 上一篇: 商丘市梁园区农村公路管理所 成立组织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 下一篇: 商丘市梁园区农管所举办工程业务知识培训班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推荐文章

  • 当前没有记录!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1-2008 河南经济与法制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为 河南经济与法制 www.hnjjgc.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豫ICP备05002582号
    投稿信箱(E-mail):keguangz@126.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人员招聘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添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