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当选为县十四届人大代表之后,时刻牢记代表使命,围绕精准扶贫,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食用菌产业为平台,带领100多家贫困户步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11月6日,夏邑县车站镇沈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艳军在全县人大工作会议期间对记者如是说。
谈起精准扶贫,张艳军深有感触:我们沈庄村人多地少,祖祖辈辈土里刨食,单靠种粮食,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一定要让乡亲们住上楼房,开上轿车,过上好日子。”为了这个铮铮誓言,张艳军苦思冥想,千方百计为乡亲们寻找致富门路。
食用菌种植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能变废为宝、点草成金。张艳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村民走食用菌产业富民之路。
这条路,可以说张艳军走得异常艰辛。别的不说,单说筹集资金,就让他伤透脑筋、费尽周折。建大棚需要钱,他拿出全部积蓄,瞒着妻子卖了车站镇街上的几处房产,又从父亲那里借来老人存了一辈子的养老钱。有了这些资金,加上现代农业项目的扶持,食用菌基地终于建成了。现在,他带领乡亲已建成标准化园区6个,占地面积600余亩,食用菌大棚600余座,年产量1100万斤,年产值超亿元,成为一个全国著名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他注册成立的夏邑县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2015年6月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上市。
一些贫困户想种蘑菇,但兜里没有钱、心里没有底、手里没技术。为此,公司根据贫困户自身情况,因人施策,实施五种帮扶模式:一是直接带动模式。自己建设大棚承包给贫困户,与贫困户签订回收合同,保护价收购产品,实现贫困户当年种菇,当年脱贫致富。二是“全投”模式。免费提供菇棚、菌种、原材料及技术指导,公司承担食用菌生产的全部风险,贫困户只负责生产管理,收获后利润按5∶5分成,实现贫困户发展零风险,脱贫致富有保障。三是就业“零距离”模式。对不宜外出的贫困户,根据贫困户家庭成员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并为老、弱、病、残的贫困群众提供菌种制作、蘑菇整理等特殊岗位,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使贫困户变成产业工人,实现贫困户家门口就业脱贫。四是轮换种植模式。贫困户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学到技术并脱贫后,可以离开基地自主创业,然后引导新的贫困户进入脱贫基地种植食用菌,实现精准扶贫、滚动发展脱贫致富。五是技术帮扶模式。贫困户在村内种植食用菌,公司技术服务到棚、帮扶到家,并把菌种赊销给贫困户,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
近年来,张艳军的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累计带动全村176户贫困户、600余人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户侯留启在园区种植经营大棚,不用投资一分钱,每年轻松收入20万元。在园区内种植食用菌,年收入超十万元的贫困户就有76户,有的还成为种菇老板,住上楼房,开上轿车。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