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房子这么舒适,没想到小区这么漂亮,没想到一不留神成了‘城里人’!”
七月的淅川县毛堂乡,山高林密,风景如画。但庙沟村70多岁的老汉贾栓娃,曾经恨透了眼前这片山。
因为这山,阻碍了他父亲的看病路,让老人在被抬往医院的半路上抱憾而终;因为这山,拦住了他儿子的求学路,让孩子刚念完小学就不得不辍学;还因为这山,切断了他一家的致富路,让老贾在漏风漏雨的破房子里过了半辈子苦日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被“困”在大山里的淅川群众,不止贾栓娃一家。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接合部的淅川,8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库区,经过精准识别,“十三五”期间该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为5129户19813人,占全省任务的十三分之一,占南阳市的将近一半。
在这些“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难题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2016年开始,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为目标,淅川县“新建乡镇集中点安置、回购房进城集中安置、自建房分散安置”三管齐下,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2017年12月,贾栓娃和106户乡亲一起走出大山,搬到了与乡政府一路之隔的铭泽社区。“卫生院、超市就在社区旁边,小孙子走路5分钟就能到学校,水电齐全、房子宽敞,真是感谢党和政府。”他高兴地说。去年年底前,淅川县顺利完成搬迁任务。
搬得出、稳得住,房子质量是第一步。在材料上严格监控,技术上严守施工流程,监管上发动群众参与……“多重把关”下,全县各安置点住房质量获得群众一致认可。从西簧乡搬到光明社区的贫困群众黄建军连说三个“没想到”:“没想到房子这么舒适,没想到小区这么漂亮,没想到一不留神成了‘城里人’!”
宜居固然重要,宜业更加“实惠”。从“穷窝”挪进新房后,盛湾镇白亮坪村村民刘丽军最高兴的是有了就业岗位。盛湾镇将扶贫车间建到了安置小区旁边,她就在附近的制衣公司做工,一个月能挣1600多元。
为让搬迁群众“能发展、快致富”,淅川县在安置点的选址上坚持“四靠”原则:有劳动能力且自愿进城的,靠近县城安置;不愿外出但想就业的,靠近产业集聚区安置;自身条件差的,靠近集镇安置;对有意愿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靠近旅游景区安置。该县已经交付使用的30个安置点中,2个靠近县城、16个靠近集镇、5个靠近产业集聚区、7个靠近旅游景区,入住群众基本实现“增收有门路、致富有出路”。
“短线项目抓食用菌种植,中线项目抓高效林果业,长线项目抓全域旅游。”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把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后续发展纳入全县的‘三线结合’规划,确保群众稳定脱贫、稳妥增收,早日迈上小康道路。”(来源:河南日报)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