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property 13005262011-03-17 00:01:15.0本报记者 高会鹏 通讯员 张 灿 徐 冬“豫东粮仓”保卫战 ——我市耕地保护工作掠影24204商丘要闻/enpproperty--><!--enpcontent--><!--enpcontent-->
近日,一条信息振奋人心:2010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22亿斤,比2005年增长26%,特别是从2006年以来连续5年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中高产向高产阶段的新跨越,标志着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百亿斤新台阶。
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合理”的总体要求,积极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各项工作获得了各级部门的认可与肯定。
让我们追随市国土资源局快速发展的步伐,感受着该局扑面而来的团队合力、求新思变的改革动力、激情饱满的创业活力。
为使保红线措施更稳、更严、更有效,市国土资源局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为突破口,强化责任管理,落实奖惩措施,确保了全市千余万亩耕地红线不突破。
“粮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里种出来的。对于商丘这个农业大市来说,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急迫而严峻。”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彭显文告诉记者,“目前商丘正处于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土地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
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市委、市政府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确保商丘耕地红线不被逾越,必须努力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保障机制,打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耕地保卫战,保护耕地就是保卫“豫东粮仓”。
经过几年的实践,商丘的耕地保护保障机制成效斐然:在经济高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扩大的同时,实现了“四个不减”:耕地保有量不减、基本农田面积不减、粮食播种面积不减、粮食总产量不减,为解决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有限耕地这一突出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两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领导小组,把耕地保护工作纳入了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了县、乡、村、组、农户五级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聘请村干部参与土地管理的土地协管员制度,全市有4658名土地协管员在默默无闻的协助国土部门工作在保护耕地第一线;先后在全市4626个村张贴了耕地保护宣传画,投入资金727.7万元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出入口等显著位置制作了大型喷绘基本农田保护图、宣传牌40块,设立一、二、三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3194块,举办基层党组织、乡村干部培训班27期,培训6200余人。
2009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完成补充耕地项目10个批(次),新增耕地1.5277万亩,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1.5277万亩。目前,我市经省评审的共有11个产业集聚区,总规模为23.016万亩,并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全市各类工业项目全部入驻产业集聚区,扭转了过去新上项目随意占用耕地的局面,确保了全市1081.5万亩耕地面积和936万亩基本农田面积持续稳定。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在去年申报建设用地两万余亩的基础上,已组织各类建设用地45个批次(宗),总面积1.3283万亩,有力保障了商周高速二期临时用地、永煤集团顺和矿配套工程、供电公司变电站项目、连霍高速商丘西段扩建工程、蓝色港湾二期经济适用房以及双千工程、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教育、民生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同时,结合商丘实际,较好完成了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市及六县一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经省政府和市政府批准实施,为全市耕地保护与保障发展用地提供了科学的规划依据。
<!--/enpcontent--><!--/enp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