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社会认知的一些分歧。
当前中国学术界包括教育界以及很多对教育有见解的人士们一个共识,就是中国的教育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而造成这种差异自小学就已经开始。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学者的研究结论:“美国小学生阅读量是中国小学生的6倍。”美国小学通过布置每天的阅读作业,引导孩子们的课后阅读。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有必须完成的阅读作业,二年级学生每天必须完成15分钟以上的阅读作业,每日阅读时间随年级增加。学校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激发、强化、巩固、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不惜运用“软竞赛”的手段。只是不进行排名,也不提供任何外在的功利化奖赏。美国小学一般避免学生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认为无谓的竞争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友谊与团结。而中国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基本上就是作业、作业、作业。流水式的标准答案,一直到高中毕业,在思维活跃和心灵开放的年纪,长期固守于单一的学习模式,久而久之,等到成年,思维固化,已经很难再拓展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优秀的孩子思维不灵活,不善沟通,缺乏创造。以至于有人拿三十年来中国的各省状元没有在中国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来进行感叹!
对于教育,《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施故从文,下效故从孝。”“育,养子使作善也。不从子而从倒子者,可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简单解释孝子学文就是教,转恶为善就是育。这在今天来看,仍然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很显然,在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都需要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情况下,教育还需要解决的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就是思维创新。只有思维创新,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想象力是教育出来的吗?创造性思维是教育出来的吗?如果从先天来看,好像不是;但如果从后天老看,显然是的。
重点就在“教”上。怎么教?如何教?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教”的导向走向哪里,“育”的结果就在哪里。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教育的重点在“教”,而不在“育”。教是前因,育是后果。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对教育这样说过:“研究型大学,从来就不以就业为导向。”“当你以就业、挣钱为价值观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教育很失败。连我培养的最好的学生都说, 老板,我毕业后想去金融公司'。如果所有的精英往就业方向走的话,我认为这样的国家会出问题。”“专科学校是培养专业人才,而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领袖的地方,怎么可能是简单地为了就业而做打算呢?”施一公呼吁,中国教育需将技能人才与研究人才的教育方式区分。
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整个节目中的两个环节因为中美学生表现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他们几乎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 而我们选择了财富和权力。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在对待教育上,如果我们在“教”的导向上存在着问题,而“育”出来的结果自然就会存在着问题。
对于社会而言,教育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让学生选择真理和智慧的确重要,从社会竞争和打造公正社会不可缺少,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参加工作。
学会独立思考、做出独立判断,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选择真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应该是教育的本质。
(驻马店高中610班 刘文翰)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