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10月14日上午在京召开,昨天落下帷幕。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在会议上透露,目前,中国作协个人会员总数达12211人,其中少数民族1464人,占比12%。
2013年至2019年共发展少数民族会员450人,全国省级作协会员中有少数民族作家6000余人。现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中国作协会员,并有了自己民族的代表性作家。
水族作家潘国会穿着过节的服装来参加此次大会,他的心情也如同过节一样激动。19年前,他还是一位乡镇干部,为了写作毅然辞职,全身心投入写作,他也成为40万水族人中的首位作家。
潘国会说,水族人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接受文化教育,在此之前只有唯一一本书《水书》,仅仅400字。“水族文化很丰富,但一直是口口相传,很多文化遗存难免遗失、变味。”他于是想用汉语讲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并书写下来,以便让更多人了解水族。2001年他发表首部小说,2017年出版30万字长篇小说《千年沧桑》,为此到广西、湖南等多地采风,还抱病坚持写作。如今,让潘国会欣慰的是,他不再是唯一的水族作家。
克服各种困难,为本民族文化鼓与呼,少数民族作家们坚持创作几十年,特别令人感动。今年《人民文学》第五期头条刊登了蒙古族作家海伦纳的作品《鸿雁的故乡》,对于海伦纳和内蒙古文学界来说,这都是一桩喜事。海伦纳告诉记者,十四五岁前,他连汉语都不会说,1976年他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就是用蒙语写成的,系统学习汉语是上大学以后。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立志用汉语写作,以扩大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力。
年青一代少数民族作家在此次大会中也颇受瞩目。纳西族作家黄立康今年35岁,他从2016年开始写散文,曾经参加过鲁迅文学院高研班。他说,通过文学创作把民族特点表达出来,要走进民族文化,然后再走出来,他形容自己更像是个翻译者,如何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他一直在苦苦追寻。(记者 路艳霞) 来源:北京日报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