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下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有336天!倒计时已开启……”11月17日晚的上海大剧院舞台上,随着主持人的话音落下,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观众的掌声中谢幕。这场持续了31天的艺术盛会,吸引了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余名艺术工作者汇聚沪上,350多项活动缤纷展开,线上线下共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本届艺术节虽然落幕,但这场艺术盛会永不落幕,我们永远在路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
据统计,本届艺术节期间,共上演42台中外舞台剧(节)目,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近九成,其中15台出票率达到100%,并举办各类艺术展览12项。“艺术天空”系列演出覆盖全市16个区的3个户外场地和近30个室内场地,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10个省区市及港台地区的48台111场精彩节目。旨在培育新人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进入第8个年头,共委约7位青年艺术家推出了6部委约原创作品。“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共带来107场委约、邀约作品演出,48项大师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活动……
同期开展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共有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参会机构450余家,代表人数近千人。推介演出26台,创投项目14项;交易双方以多种形式达成510个意向。此外,香港文化周和无锡、宁波、合肥分会场,以及上海魔术节等一系列“节中节”活动的成功举办,惠及了长三角等地区人民群众,满足了更多观众的精神需求。
红色力量深入人心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国家级的艺术节,在这个舞台上一直不乏优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上演。但如何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李明说。
这个秋天,全国各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精品力作汇聚于申城舞台,回望初心成为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许多观众不断在朋友圈刷屏,不断口耳相传,不断被涌动的家国情怀所感动。从开幕演出《战上海》、委约作品《一号机密》《潮》、特邀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到民族歌剧《沂蒙山》、话剧《三湾,那一夜》等,一大批红色舞台作品成为艺术节最受瞩目的话题之一。
“杂技剧《战上海》很‘燃’,这是一首青春和热血交织的英雄赞歌。”现场一位观众如是评价。而另一位观众表示,上海音乐学院交响诗《英雄颂》给他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将红色音乐、海派音乐和江南音乐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用交响音乐的方式讲述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革命历史,令我全程沉浸其中、内心澎湃激荡。”
“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站在了时代的高度,用观众易懂的艺术语言,传递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王隽说。
传统戏“出圈”,青年人“入戏”
今年艺术节舞台上,多部演出一票难求,在话题榜上的热度颇高,从新版京剧《大唐贵妃》到侯宇主演的京剧《杨门女将》,再到张火丁拿手好戏《锁麟囊》等,在戏迷的高度关注中,这些传统戏曲真正“出圈”,吸引了许多非戏迷走进剧场感受国粹魅力。
“此前并不算是戏迷,就冲着张火丁、侯宇这些艺术家来的,为何他们的戏会一票难求?我想一探究竟。”观众杜禹专程从安徽赶来,“没想到我‘入戏’这么快,现在终于明白,只要是好戏,就不会辜负任何一个走进剧场的观众。”
将古老传统与现代艺术语言融合创作是今年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6部委约作品的共同特点。舞蹈剧场《易》以古典舞融合现代舞蹈理念的方式,舞出了《易经》“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思想与意境;现代舞《冷感人》,用肢体表现探索人与世界互动交流的主题;寓言剧《捉影》以戏曲、皮影戏等传统手法演绎剧情……
在今年的众多展览项目中,“行进中的画展——张园项目”首次采用动态进行时的呈现方式,再现了“海上第一名园”张园鼎盛时期的面貌,将传统与现代、过去和未来相结合,为打造海派特色文旅融合品牌的内容创新与品牌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过去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要说传统的就是时尚的,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通过当代新颖的呈现与表达方式,定能获得受众的青睐、世界的目光。”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用艺术联结世界、培育未来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持底色的过程中呼应‘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王隽说。
今年的艺术节中,观众欣赏到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会、北德广播爱乐乐团音乐会、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大师颂》、亨德尔歌剧《塞魅丽》等名团大作,又有何塞·库拉、佛莱明、祖克曼、乔治乌等名家在全市多个剧院的舞台上绽放光芒。同时,本届艺术节与上音歌剧院联手引进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假扮园丁的姑娘》与《魔笛》两部亚洲首演作品,为艺术节增添一抹亮色。众多普通观众走近歌剧、关注歌剧,而不再觉得歌剧——这颗艺术皇冠上的明珠遥不可及。
艺术的未来在观众,观众的未来在青年。艺术节通过创设“艺术天空”和“艺术教育”活动精心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培育城市的艺术未来。在以往活动的基础上,今年艺术节首次创设“云上艺术节”,将“艺术天空”20多场优质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以直播和点播的方式,让更多观众受益。
而艺术节“艺术教育”板块更加注重艺术互动,让人、城市、艺术三者之间产生默契而紧密的联系。“通过‘慧画无限’‘观剧团’等一系列活动使青年学生不仅成为城市文化艺术的参与者,更成为城市文化的创造者,让这些未来的艺术家、未来的艺术观众,与这座城市的艺术发展共情。”王隽表示,这些举措,不仅让艺术在办节期间抵达更多观众,更为艺术节培养了未来的观众。(记者 薛帅)来源:中国文化报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