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能够从一个农民通讯员成长为国家机关干部,是党报给予了我奋进的力量和勇气,也使我一步步得到成长。
1989年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毛头小子”,看到不合理的现象总爱“戳”,那年初夏有一段时间,到乡邮电所(现在已经分为邮政所和联通营业所)邮寄稿件,每次购买邮票,工作人员都告诉我平信邮票已经卖完,只能邮寄快件。可是据知情人士透漏,其实邮电所里有平信邮票,为了完成目标任务,特意搁在一边不卖。了解这一情况后,凭着一时的冲动,我就写了一篇《大林邮电所不该拒售八分邮票》的批评稿,《河南农民报》(现在为《河南日报·农村版》)很快在一版刊登,稿子刊登后,上级有关部门给大林邮电所负责人给予了相应处罚,并在全县通报批评,从此大林邮电所再无拒售平信邮票现象。“处女作”的发表,让我看到了党报实实在在为百姓说话,也更对新闻有了激情。
1992年,还是初夏,豫南淮河岸边一片葱绿,本是该抽水插秧的季节,然而,处在淮河北岸的正阳县大林乡(现为大林镇)沿淮村农民却犹豫起来,是抽水插秧还是改种旱作物?一些村民组的农民权衡再三,打起了退堂鼓,把育得好好的秧苗拔掉喂牛,在田里种上了旱作物,原因何在?电费太高!于是,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我写了一篇《沿淮村电费高得令人咂舌!》的稿子,河南日报记者韩嘉俊老师看到这篇稿子后,先后三次深入到沿淮村调查走访,最后稿子在《河南农民报》报眼位置刊发,并同时登载记者调查附记,引起了正阳县委常委会的高度重视,相关责任人员受到了应有处理。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报社出于对我的保护,稿子刊登时特为我署了一个假名。由此,更让我看到的是党报的那种责任之担和仁爱之心。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
后来的日子里,受《河南日报》一些恩师的教诲和开导,我有对社会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褒扬,当然也不乏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和鞭挞,始终如一,不敢懈怠,因为文字已经溶入我的血脉,因为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她(指新闻)。从首篇发表至今,我已累计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国家、省市党报党刊发表新闻、文学稿件2000余篇。也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逐步成长为一名国家机关干部,2015年,还被授予为“河南省残疾人自强模范”。
(河南省正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陈 健)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