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变化——45岁以后是疾病暴发期
调查显示,在北京市居民总死亡率稳定的情况下,40~49岁组中年人的死亡率10年间出现明显增高趋势,男性增长了73%,女性增长了15%。而这些中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这一数据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是一致的。按照模糊医学理论的观点,人的生命线可分为四个阶段:35岁前为健康期,35~45岁为疾病形成期,45~55岁为疾病暴发期,65岁后若无大的器质性病变,便进入相对安全期。因此,45~55岁是人生最艰难的阶段。
对策:中年人保健5个“不”
医学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证实,英年早逝者有91%属于后天自身因素造成的。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自己。那么,中年人应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呢?医学界认为,首先应改变不符合健康规律的生活观念,做到以下5个“不”:工作不熬夜、三餐不挨饿、玩乐不伤神、运动不过量、病痛不拖延。
同时,要定期体检,警惕身体出现的一些“小变化”,如小便增多,尿液淋漓不净,要小心是否得了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上坡时气喘心慌,常有胸闷、胸痛或焦躁不安,时常发火,要小心是否得了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酒量变小,酒后难醒,要小心是否得了肝脏病、动脉硬化;关节发硬,伴有刺痛,要小心是否得了风湿性关节炎;面部和下肢浮肿、腰酸背痛,则可能是患了肾脏病。
心理变化——孤独、抑郁、焦虑
孤独中年人忙忙碌碌,负载着家庭和事业的压力,由于一头扎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有时间与别人进行交流,因此他们经常会倍感孤独。
抑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尤其是对中年男人来说,要建功立业,从而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又要求人们“喜怒不形于色”,强调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这就造成了许多中年男人的抑郁症状,深化了情感危机。
焦虑44岁的杜君被突然通知下岗后,心里一着急就失明了,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转换反应”,是由焦虑引起的。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以及对事业成功的渴望,中年人的心理压力往往更大,很多人由此而焦虑成病。
对策:中年人要调整好心态
1.做到量力而行、劳逸结合。应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正确认识体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凡事应量力而行、劳逸结合,降低过高的期望值。
2.加强自我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提高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4.学会倾诉。倾诉是一种感情宣泄,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术,适当倾诉有利于心理健康。“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遇到烦恼、苦闷、气愤等,是常有的事。若把这些不良情绪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损害自己的心身健康。有些中年人,特别是一些中年男性,不善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觉得向他人倾诉自己的苦衷是不光彩的事,有损自己的形象,这是应该纠正的。
社会关系变化——转行、下岗、婚变
如果我们将中年以前的人生及中年以后的人生看成人生的两个阶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年以前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升学、知识积累、事业有成、结婚生子……而中年以后,人生却好像进入了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健康退化、子女离家、事业发展缓慢、婚姻危机等。若再遇上外界的变迁,如转行、失业、经济危机等,就会加重中年人的失落感与挫折感。
对策:变危机为“生机”
首先,要了解和认识中年人将面临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引起哪些心理反应,对人会产生哪些影响,以便心中有数,早做准备。
其次,接受生理上的变化,关注自身健康,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改善饮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期望适度,沟通良好,劳逸结合,可以缓解压力。另外,还要重视婚姻关系,珍惜夫妻间的体谅与沟通。子女长大少了牵挂,多些时间去培养新的兴趣,发展自己,享受人生乐趣。
最后,多一些时间反省自己。调整生活,学会对生活中的挫折拿得起、放得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胆去进行新的尝试,心态上永远保持年轻。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