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巨成 本报通讯员 时秀敏
“亲爱的叔叔,您的侄儿、侄女今天为您扫墓来啦!为了这一天,我们吴家几代人等得太久、太久了!”4月22日上午,辽宁鞍山市海城市烈士陵园,已过古稀的信阳高中退休教师吴曾霞双膝跪在吴高龄烈士的墓前,含泪读着她写给叔叔的一封信。
60年前的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曾有18万将士为保家卫国英勇捐躯。这些烈士大部分被安葬在朝鲜,少数安葬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烈士的亲属不知亲人安葬何处,只能在心里吊唁缅怀亲人。至此,信阳已有5名抗美援朝烈士的亲人先后分赴锦州、丹东、鞍山,为烈士扫墓。这场跨越时空的“团聚”,亲人们找了60年,长眠的烈士等了60年。
今年3月,热心为烈士寻亲的河北唐山“寻亲使者”张红琢通过《信阳日报》,为10名信阳籍抗美援朝烈士寻找亲人。7名烈士的亲属终于找到了亲人墓地所在,并决定到丹东扫墓。
烈士亲人要来扫墓的消息由丹东的河南老乡提前发布到了“河南人在丹东”微信群,丹东边防支队3名官兵组成志愿服务队,专程服务。
4月22日一大早,8位烈士亲人一走出丹东站出站口,早早等候在此的志愿者就接过行囊,请他们上车,直奔烈士陵园。
烈士丁光德的侄子丁明友双膝跪地,含泪打开手机,播放着哥哥和两个侄子的录音,把家乡的泥土和泉水洒在墓前。随后,他双手捧起蘸着泪水写的《回忆幺爹丁光德》,低沉吟读,数次哽咽。
烈士温世荣的墓碑前,弟弟温世举同样长跪不起。哥哥走时,他只有8岁,与哥哥的再次相见,他等了60年。往年清明,他只能在大哥的衣冠冢前,聊寄哀思。今年,他终于能够“面对面”地和哥哥说说话了,“哥哥,回家吧,咱一块回家……”
“亲爱的叔叔,在您为国捐躯已过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曾霞含泪读给叔叔的这封信,名字就叫《回家吧,五叔》。
归去来兮,长眠异乡的烈士,终于能跟着他们的亲人一起,披星戴月,跨山越水,“回家”,“回家”了……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