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郑州四天了,就吃两顿饭,好不容易卖了几千块钱呀!”昨日凌晨,郑州市城东路与凤凰路路口,夜宿街头的通许县农民李长安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包不见了,包里有他卖菜四天挣来的将近3000块钱和一部“不值钱”的手机。(6月24日大河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一环。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种种因素影响,农民实现增收也较为困难。菜农李长安就是个例子,其在老家包了4亩菜地,一半种西瓜,一半种蔬菜,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部仰赖于此。为了赚点钱,其晚上睡在车里,饿了就啃烧饼充饥,“来了四天,总共就吃了两顿饭”,但这些钱却还是丢了,想想都令人揪心不已。
总有一些行为让我们由衷感动,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热泪盈眶。众人合力共帮菜农,就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一点。得知老李遭遇后,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开始了解囊相助,先是郑州一位民警给他送来了回家的路费,接着一个开奔驰车的小伙子还专门给老李送来了5000元现金和两个热烧饼,希望老李能够早点回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邻里相依。
在扶不扶、帮不帮竟然都能够成为热点讨论话题的当下,这些人们的善行义举无形中已经明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并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标杆。因为他们把道德精髓凝于一身,在其散发出来的时代精神滋养下,民众能够感受到私欲的狭隘,体验道德行为的高尚,享受奉献助人的愉悦,并由此获得信心和动力,而这堪称郑州乃至整个河南跨越发展的最强劲动力。
道德建设离不开民众参与,否则便是无源之水。实事求是地说,帮助菜农之事并没有多么地“高大上”,而恰恰也正是这些最简单、最原始的点点滴滴,却感动着越来越多的受众,成为百姓心中道德的新标杆,公民行为规范的新指南,点亮了一盏盏“道德明灯”,让人看到了绿城大地爱的弥漫。种种合力作用下,相信民众心中的道德基因就会被最大限度激发。
其实,民众争相帮助菜农只是河南悠久善文化的一个缩影。诸如人心向善、善行天下等等,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中原人民广为推崇的传统美德。“河南‘织女’为环卫工人编织爱心”、“‘西瓜哥’卖瓜救妻引倾城之爱”、义卖“爱心面卡”面馆老板筹集医药费……再加上此次感人至深的争相帮助菜农,都让人们感受到了大爱传统在河南的历史传承,心里“暖暖的”。而今民众对菜农解囊相助,正是民众间传递爱的“正能量”之现实写照。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