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20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 围绕建设美丽河南,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精品工程,郑州市依靠“两化”建设黄河风景名胜区,成绩喜人。目前,景区的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转变,一个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正在中原大地的黄河之滨展现着迷人风姿。
何谓“两化”?一是生态绿化,二是黄河文化。
郑州黄河景区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是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淮平原的起点,也是地上“悬河”的起点。这里集中体现了黄河“悬、险、浊、荡、阔”的自然特点。眺望黄河,最能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壮观的气势。但长期以来,举目大片荒山秃岭不但不能给景区添彩,却能为风沙助虐。
7月18日,黄河桥村78岁的杨二胜指着村口后坡一大片林地,对记者说:“当年这里全是黄土堆,风一吹整个村子像笼上了一层‘黄雾’。”
以绿化为基,向生态要环境。景区先后启动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等系列创建活动。历经40余年坚持不懈栽种树木,从手提肩扛到运用科技手段,把黄河水引上荒岭,将周边的18个山头逐一披上了“绿装”,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
现在,景区九成以上土地被林木覆盖,通过充分保护黄河沿岸原有的湿地水系、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色“锁住”了邙岭风沙源。邙山头变成了绿林覆盖、植物多样、郁郁葱葱的“生命绿线”。据统计,景区林木总量逾80万棵,核心区域拥有林地380多万平方米、草坪5万余平方米。生态景区不仅成为省城的近郊花园,也成为阻挡风沙的一道重要屏障。
由水而起,黄河文化是景区的灵魂。炎黄广场上游客如织,不少市民举家来到母亲河畔拜谒“炎黄二帝”,许下美好愿望,在孩子幼小心灵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7月18日,20年后故地重游的贵州游客田冠军告诉记者,不到黄河不死心,一下飞机,他就直奔这儿来了。
经过多年建设,景区形成了一大批以黄河文化为主题思想的人文景观。如象征黄河和中华民族血肉相连、母子情深的“哺育”塑像;讴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大禹像;依山就势兴建的、颇具黄河文化传统特点的极目阁、浮天阁等亭台楼榭,以及颂扬黄河、反映时代精神的黄河碑林,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等。
目前,举世瞩目的“炎黄”塑像二期工程——百位历史名人像等重点文化项目工程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名人雕塑正在进行后期石刻。明年上半年,代表着国内最高雕塑水平的117位历史名人像将屹立于炎黄广场。
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雒国栋说:“我们坚持将黄河文化元素嵌入到景区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景区建设中,通过用文化来提升景区规划的水准、建设的品位、管理的层次和经营价值,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底蕴,让景区处处涌动着文化气息,形成了新的文化坐标。”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