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21日电 (记者刘雅鸣、宋晓东)在被誉为“中国乡村旅游希望”的河南重渡沟景区,有一处静谧的小陵园,那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景区开发的先驱——-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马海明而自发修建的。2011年,马海明在勘察景区时不幸坠崖遇难,年仅58岁。3 年来,这座栾川县解放后第一座纪念逝者的铜像前,就没有断过群众祭奠的鲜花。
如今闻名遐迩的河南重渡沟景区在18年前还是个穷山恶水的山沟沟,老百姓靠伐竹子卖钱谋生,人均收入不到千元,是当地出了名的落后村。为改变贫困面貌,潭头镇副镇长马海明率先提出开发重渡沟旅游,不仅甩掉了重渡沟的“穷帽子”,还打造出农村旅游开发样本,成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
没有他就没有重渡沟的今天
在人来车往的重渡沟,提起马海明,几乎所有老百姓都会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重渡沟”。
上世纪90年代初,担任潭头镇副镇长的马海明分包重渡村,他苦苦寻找着当地脱贫致富之路。绿竹、瀑布,结合重渡沟珍贵的自然资源,他率先提出开发重渡沟旅游规划。然而,这在当时甚至搞不清楚旅游是什么的当地人眼里,马海明的想法不过是白日做梦。
1992年起,马海明开始着手把理想变成现实。只要周末有空闲时间,马海明都会独自来到重渡沟上山踩线、勘察环境,一边设计规划着未来可行的旅游线路,一边发掘特色景观景点。“冬天雪大山路不好走,海明哥好几次都差点滚下山,可每次下山回来他都更有精神了,不住口夸咱这景色好,说旅游一定能搞成。”重渡沟村村委会主任贾文献说。
身体力行带领百姓致富
1996年,潭头镇成立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开发重渡沟旅游,马海明兼任公司的首任经理。“没人、没钱、没公章、没场所,除了空名头,啥都没有,比皮包公司还皮包公司。”后来接任潭头镇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经理的任献国这么描述当时的条件。为调动各方资源开发重渡沟,马海明一边争取资金、开工建设,一面做群众工作、争取村民支持。
“就恁一股水,几片竹园,马镇长还想诓人来?马镇长真是个大煽板”、“出去转了几天能耐不轻,就咱这穷山沟还想捣人来”,刚开始,群众对马海明并不买账。
面对百姓的质疑和不解,马海明一遍一遍耐心解释。村头的一棵菩提树下,成了马海明的宣讲场,有好几次,讲得村民们都睡着了;碰上农民下地干活,马海明边走边说撵到田间地头做思想工作。在村里,马海明逢人便说旅游好,到外地,马海明见人就介绍重渡沟。一次,还没嫁到重渡沟的外地姑娘陶竹在村口碰到马海明,马海明赶忙向她宣传:“闺女,重渡沟以后了不得,嫁过来可有好日子过。”
“那时候大家都叫海明哥马大煽,说他光会瞎忽悠,可别人不知道,他为了重渡沟把自己家都掏空了。”任献国说。为了早开工早建成,马海明等不到工程款,自己想办法“倒腾”到一笔资金,就找工程队开工修路。钱没了,工程不能停,马海明把自家房子抵押出去贷了8万块继续修路,再继续筹措资金。
在马海明的“连煽带干”下,1999年重渡沟景区正式营业。为了招揽客源,马海明带着同事一边去外地参观学经验,一边到外地做宣传“捣人”来景区。为了打出重渡沟名气,马海明跑遍了洛阳的大型厂矿,拉来了一车车的游客。
重渡沟景区开业第一年,获益38000元,初步尝到甜头的老百姓下定心思跟着马海明搞旅游开发。重渡沟旅游节节攀升,目前每年到访游客超过70万人次,家庭宾馆发展到了350家,户均收入9万多元,还吸引了1000多外地人在此就业。
重渡沟永远铭记的好干部
2000年,马海明调任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马海明离开重渡沟赴任新职的当天,重渡沟村民在村口那棵菩提树下送马海明,哭成一片。“日子刚刚像个样,马镇长就要走了,咱老百姓心里没底啊。”村民余红文说。
离开了重渡沟,马海明却没有离开旅游发展。在担任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期间,马海明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先后开发出了伊河漂流、民俗文化农耕村、抱犊寨红色景区等旅游景点,打造出了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栾川模式”。
为了让游客在农家宾馆安心吃住,马海明要求景区内所有农家宾馆内部建设一致、统一管理,房屋建设必须符合景区整体风格。为了突出景区自然特色,为游客营造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马海明建议重渡沟“去城市化”开发,保留原始自然韵味。在景区运营方面,马海明还根据多年旅游工作经验,总结出“六月潮”、“七月风”的客流变化规律,提出新建景区旅行社踩线的宣传营销方式,为景区迅速积累客流。
让人未曾想到的是,醉心于旅游开发的马海明,最后的归宿也在景区。2011年5月,马海明一个人在抱犊寨景区踩线勘景时,不幸坠落山崖。在潭头镇举行的追悼会上,重渡沟数百名村民奔波40里山路,第二次哭送马海明。
“我是重渡沟的儿子,即使走到生命尽头化成骨灰,也要分出一部分去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这是马海明曾说过的一句话。“他一辈子都搞旅游,死也死在景区里,他无怨无悔,我理解他。”妻子关长荣把马海明的一部分骨灰埋在了重渡沟。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