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25日电(记者刘雅鸣 双瑞)如果不是挂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牌子的小院,很难看出二里头与中国任何一个村庄的不同。在初冬的蒙蒙雾霭中,绿油油的麦田远远铺开,一块刻有“二里头遗址”的石碑立在地头。这个并不打眼的村庄却因埋着中华民族大秘密而声名赫赫。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西南郊伊河、洛河二水之间的二里头村,守护着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自1959年首次发掘以来,这片神秘土地下的每一项发现都牵动人心。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确切记载的信史源于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一些西方学者和疑古派一度怀疑夏朝的存在,而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成为探索夏商王朝、摸清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
“从小就知道咱二里头历史悠久,是‘最早的中国’,中华文明的摇篮。”生活在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村民,对历史考古有着特殊的兴趣,51岁的会计刘宏欣高中文化程度,谈起二里头文化头头是道,家里面还摆着一架子仿古器物。
二里头村民对遗址的爱并非停留于口头。作为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邙山墓葬群所在地,洛阳的盗墓贼十分猖獗,驰名中外的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就诞生于此。然而,二里头遗址发现几十年来,未出现一起盗掘二里头周边坟墓案件。耕地时发现盆盆罐罐,村民“护犊子”之心急切,会赶紧送到考古队去。
“咱骄傲过、自豪过,也苦恼过,心里悲喜交加。”随着时间推进,村民对二里头遗址的感情越来越复杂。由于相关文物保护规定的制约,二里头村不能建工厂、划宅基地甚至深耕,“眼巴巴看着周边村迅猛发展,咱停滞不前,有时候也埋怨文物部门。”刘宏欣说。
二里头村有4000多人,耕地1600多亩,人均仅三四分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凭借化工厂等村办企业,二里头一度跻身河南省标兵村,先后有两任村支书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段辉煌的历史,二里头人至今提起来仍难掩激动。
“只是赚个名声,老百姓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刘宏欣诉苦说,遗址保护规范化以后,工厂全部关停,村民去周边村打工。大量适婚青年需要建新房,只能利用有限的废弃旧厂房、垃圾堆和河堤边,一处在周边村值三四千元的宅基地,在二里头高达八九万元,“这负担老百姓背不起啊!”
多年来,二里头村为遗址保护付出了沉重代价,村民有时也有怨言,但内心深处坚决不愿使遗址受到任何破坏。无论宅基地多贵,没有一户村民去触碰遗址重点保护区的红线,甚至因此有50多个大龄青年难以婚配。二里头人以极高的热情守护着这块土地的荣耀,也以极大的胸怀包容着文明遗址所带来的痛处。刘宏欣宽慰自己和村民,“咱也理解,国家挺难的,好些问题要不断权衡,再说国家那么多事能光管你二里头?”
老百姓的愿望非常朴素,他们希望能从自己守护的“中华民族大秘密”中实实在在受点益,而不是一味牺牲,“哪怕有游客来看,咱能做点吃、住的服务也行啊。”
事实上,考虑到保护的效果,二里头遗址发掘后已全部回填,从外观看只是一片普通的麦地,并没有太多旅游观光的价值。不过,近期传出将建考古遗址公园的消息,让二里头人一度沮丧的心里泛起了亮光。(完)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