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 阳虚山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epe-->
古碑
洛阳四面环山,自古有“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更难得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许多名山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被打上了独特的文化印记,这种现象十分有趣。为此,本栏目特推出“洛阳名山文化”系列,与您一起到部分名山“探幽览胜”,来一次纸上的“冬日之旅”。
阳虚山,又名阳峪,位于洛宁县西南部的兴华乡,相传是仓颉筑台造字之处。史书记载,仓颉本是黄帝史官,长相奇异,双目四瞳。他见神龟负文出洛水而生灵感,观鸟兽蹄行之迹而创汉字,被后人称为“字圣”。
24日上午,我从洛阳新区出发去阳虚山,仓颉所造的古老汉字已无缘得见,倒是一路行来,经过“洛出书处”、龙头山、龟窝等地,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都印证了仓颉造字于此的传说。
仓颉造字阳虚山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就已广为流传。据说他是黄帝的史官,双目四瞳,很有圣德。一次,他“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见神龟“丹甲青文”而出。龟背上的清晰纹理使仓颉很受启发,他想到自己每天结绳记事,常常力不从心,倒不如创造一些符号来记事。
于是,仓颉在阳虚山上一处平地住下,与随从、家人一起开始了造字的宏伟工程。他每天观察万物,苦思冥想,多年后“见鸟兽蹄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中国第一批古汉字终于产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得以终结,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先秦的许多文献对此均有记载,如《淮南子·本经训》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韩非子》也对仓颉造字的情景进行了描述。
成书于西汉晚期的《河图玉版》记载,仓颉受神龟启发而创造的28个古字,当时刻在阳虚山的石洞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求“书同文,车同轨”,由宰相李斯负责此事。李斯在创制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时,曾到阳虚山辨认过这些古字,据说当时只能认出其中8个。
阳虚山上曾有古碑,现已不存,如今仓颉造字台遗址处的碑立于20世纪90年代。明清时期,兵刑两部侍郎张鼎延曾赋诗《仓颉造字台》称“南巡盛迹旧萧条,指点荒台事寂寥”;清代河南府府尹张汉也有《造字台》诗云:“我观造字台,恍然见仓史。洛涌压群书,要窥无字始。悠悠太古初,结绳为上理。”历代常有人到此怀古,感念“字圣”功绩。
“现在的造字台遗址其实是仓颉家人仓北海的墓冢。当时造字历时很长,非常辛苦,仓北海就累死在阳虚山。仓颉在他的墓冢上晾晒用泥捏好的字,因此这里也称晒字台。”洛宁文史专家曲少波先生说,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争“仓颉造字处”这一名片,与其他地方相比,洛宁阳虚山附近有“洛出书处”古碑、龟窝石壁题诗,还有仓颉随黄帝设坛祭水的龙头山等,这些都是仓颉造字于此的重要证据。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