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是每个人都在生产和必须面对的东西。不管是扔进垃圾桶还是倒进流动垃圾车,这些垃圾最终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今天是世界环境日,大河报记者昨日走访调查,向市民介绍洛阳市区生活垃圾的整体状况。
洛阳市环境卫生监督处张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洛阳市区范围内一天可产生1300吨生活垃圾,其中道路垃圾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些垃圾被集中运送到城区周边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目前,生活垃圾通过“四步走”的方式,基本上可达到无害化处理的效果。
“市民将垃圾投放到小区指定垃圾回收池,再集中运送到垃圾中转站。”该负责人表示,中转站主要是对垃圾进行压缩处理,再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
现在洛阳用无害化卫生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目前洛阳市只有两处无害化卫生填埋场,分别是位于盘龙冢和张落坪的垃圾填埋场,而这两个地方也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按照这种增长幅度,这两个地方远远不够,肯定是要进行新场建设,或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负责人说,“更好的处理方式是焚烧发电,预计在2020年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
聚焦 都市拾荒人(□记者李晓波文王亚鸽摄影)
凌晨4点多,39岁的曲太龙和妻子常贵珍起床,背起背篓向“场子”走去。他们口中的“场子”是洛阳市第一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在市区北侧,与孟津县交界,这里承载着洛阳市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如今已为洛阳服务了14年。14年里,每天都有一群以分拣垃圾为生的外地拾荒人在这里“安营扎寨”,靠这些臭气熏天的垃圾为生,曲太龙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员。
上午,天气晴好,刚靠近垃圾处理场的边缘,一股恶臭就扑鼻而来,让人想吐。走进垃圾场,一堆堆垃圾就像一座座小山丘,10余名拾荒人正在“淘宝”,身旁苍蝇乱飞。每当有垃圾车驶入场内,拾荒者们便蜂拥而上抢“宝”,有的抡起手里的工具刨,有的直接用手去捡垃圾。
曲太龙是四川人,12年前,跟妻子常贵珍一起来到洛阳开始拾荒生活。“干这个就是累、脏,不分早晚,都习惯了。”曲太龙说,主要是捡些塑料袋、塑料瓶子,一天能捡200公斤左右,一公斤卖4毛钱,一个月也就赚不到2000元。
“最难熬的就是夏天了,臭味让人简直不能呼吸。”常贵珍说,戴上口罩也没用,捡垃圾不方便,脏得也快,还不如不戴。在这里待上半天,鼻子也就习惯了,“闻不见”臭味了。说话间,一辆垃圾车驶来,常贵珍提起背篓跑了过去。
离垃圾山约500米处,是这群拾荒者的住处,一排排简易的棚户房,屋子很小,不足十平方米,甚至连腰都直不起来,每间屋子都没有门,用破布帘子遮挡。房屋虽简陋,但拾荒人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回到“家”里,吃上热乎饭菜。其实,在垃圾场捡完垃圾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他们还要将垃圾分拣、晾晒后才能出售。
垃圾处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市垃圾分类化处理目前还明显滞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常混在一起。他们(拾荒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垃圾分类处理滞后所造成的缺憾。
这里是城市中最脏最臭的地方,没有人愿意在这里多呆上一段时间,只有这群依靠垃圾场为生的拾荒者。
没有人比他们更讨厌垃圾,也没有人像他们一样希望垃圾更多一点。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