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根网民对“逢官必贪”激愤抨击和扑朔迷离的各种腐败传言散布网络的同时,部分“意见领袖”作为知识构成相对专业、思想观点较为理性的意见群体,在这起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得相对审慎。
以鉴表专家“花总丢了金箍棒”为例,2009年,他就搜寻了1万多张官员出席活动的戴表照,并向网友公布了疑似名表的款式和价格。其时,酷爱手表的杨达才已经进入了“花总丢了金箍棒”的视野,只是没有发布。
在杨达才微博回应之前,“花总丢了金箍棒”就不断收到其他网友的提醒,甚至接到新浪高层关于如何引导舆论的咨询电话。由于对其他人最初曝光的手表作出“一线不多,基本二线,且多为基本款,如都为真货,低估在20万元内”的判断,他被其他网友批评是在“为狗官说话”。对此,“花总丢了金箍棒”认为,鉴表的原则是,“有一说一,抹黑没啥意思”。
据“花总丢了金箍棒”陈述,是杨达才的谎言直接促使他将之前积累的其他手表逐一曝光。然而,在曝光的过程中,他表示,有一种被舆论推着走的感觉。不断有人邀请他,若不接受,就会被严厉谴责:“为什么背叛了我们?”他在事后也有诸多困惑,这是正义,还是以正义之名的暴力狂欢?会不会误伤?是不是不自觉沦为一颗转移舆论的棋子?把一个官员钉在耻辱柱上,代群体受过,是否存在不公平?在泄愤快感实现之后,人们真的在乎这个世界?
8月31日21时30分,“花总丢了金箍棒”出现在央视《新闻1十1》节目《局长的“微笑”局长的“表”》中。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向他祝贺,并称呼他为“英雄”。他表示:“狂风之中,每个人都是一片枯叶,杨达才是,我是,网友也是。”此外,他还重申理性的价值:不能以谎言打击谎言,戴表和腐败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他表示:“这个事情七寸在于官员说谎,最大的七寸在于财产不公开。微博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如果不能推动官员财产公开,信任危机只会扩大,如果没有制度反腐,微博反腐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对于这位意见领袖的反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评论称,“花总丢了金箍棒”拥有一大批支持者,在广受推崇的同时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难能可贵。他还建议,网络反腐要保持理性,不能听风就是雨,把未经核实的信息当做嫌疑人的罪证。
杨达才微笑照片被曝光后,《法制日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新民晚报》等传统媒体纷纷对关于此事在微博上的言论进行摘编报道。其中,《钱江晚报》的报道《车祸现场官员傻笑 网友质问你笑啥》被各大媒体转载超过140余次,被凤凰网转载后,点击量超过16万人次。作为相对可靠的信息源,传统媒体从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挖掘新闻材料,在经过编辑整合后,以口语化的标题吸引公众关注,已经成为舆情发生初期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
对网上信息的拼凑重组,只是媒体设置公共议程的一种方式。随着杨达才更多细节的曝光,如何从庞杂、多元的网络喧嚣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寻一条理性出路,成为媒体评论的重点。网上因“笑场”引发的对“微笑表哥”的嬉笑怒骂甚至人身攻击,“微笑表哥”在微博上的主动回应获取的网络赞誉,都曾让名表背后隐藏的腐败疑云一度偏离公共舆论场的中心。8月29日,《济南日报》刊文《官员“笑场”可以有 腐败不能有》称,不赞同冷嘲热讽杨达才的笑,但是赞同围观并追问杨达才的表。8月31日,《京华时报》刊文《自证清白难以走出名表门》称,一个已经广受质疑的官员,以其孱弱的公信力,不管是承认还是否认,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难以说服公众相信自己。这个时候,需要客观公正的中立方介入,需要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彻底调查,迅速公布结果,给网友和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类似评论的出现,与网上要求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杨达才公开收入的呼声一起,逐渐让微笑话题重归反腐讨论的正常轨道。
进入9月,随着“保钓”议题的升级,对杨达才手表问题的调查结论和处理结果的话题淡出公众视线。然而,部分媒体并未因此放弃对有关部门后续作为的监督和杨达才现状的报道。9月17日,《钱江晚报》刊文《局长天天在正常上班》,使得一度趋于平静的舆情再次掀起高潮。该消息被凤凰网转载后,点击量高达33913人次。网友“终南一翁”表示:“纪委查的结果怎么样?应该给民众一个交代。不然就是对网民的不尊重和对局长的不负责任。”
<!--page_info=3_2_4208285-->
相关部门:体制内反腐如何给力
在以往的网络反腐案例中,纪检监察等反腐败职能部门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那么,不论最终涉事官员是否被惩办,都会成为舆论质疑的对象。在这样的网络语境中,如未被惩办,则被斥为官场袒护;如被惩办,则被斥为只知事后应对,日常监管失察。善用网络监督,通过监测网民提供的各种有效线索,主动调查涉案人员的贪腐问题,并及时将结果公之于众,成为反腐败职能部门修复公信力的重要问题。
8月30日,杨达才的各种“戴表照”在网上曝光后,陕西省纪委即回应称,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事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如确有违纪或腐败问题,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然而,直至媒体爆出“杨达才仍在正常上班”的消息后,关于将杨达才撤职的消息才火速公开。在这段长达20多天之久的时间里,网上各种传言四起,对当地纪委的公信力和工作效率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9月2日11时30分左右,《新快报》记者刘虎发表微博称:“网爆陕西纪委调查的‘手表哥’杨达才正兼任着纪委委员,杨达才曾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由此,陕西省纪委对省纪委委员杨达才的调查能否保持中立、客观、公正,成为网民质疑的焦点。网友“安康农民”称:“试问自己查自己,能查出问题吗?”北京市旗鉴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晓原在其微博中建议,“陕西省纪委应该回避,由中纪委介入”。
<!-- AdSame ShowCode: 中新网 / 新闻通发页 / 新闻通发页 画中画 Begin -->
<!-- AdSame ShowCode: 中新网 / 新闻通发页 / 新闻通发页 画中画 End --> |
随后,有关杨达才“背景很硬”的各种猜测开始在网上蔓延。9月5日15时,湖北新亚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芝富在其微博中爆料称,杨达才从参加工作到任县委常委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是“政坛神童”,并称其岳父也在当地做过干部。
直至9月21日,陕西省纪委才在其官方网站秦风网发布了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的消息。对此,《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其微博中称:“这是网络监督的又一胜利。这个结果在杨的11块手表被曝光时就已经注定了。而由于陕西官方在很长时间里无态度,致使这一个月政府公信力被杨达才不断糟蹋。这很可悲。政府公信力已经很弱,决不能再被贪官绑架。应当形成就网络针对官员腐败质疑的快速评估与反应机制。”还有网友质疑,“严重违纪”的定性太过笼统,应该一并公布具体涉案细节,以正视听。
除了反腐败职能部门,陕西省财政厅同样成为此次事件中舆论质疑的主要对象。在网上要求杨达才公开个人收入自证清白的呼声未能得到回应后,湖北三峡大学在校学生于9月1日即向陕西省财政厅提交要求公开杨达才工资的申请,却在20天后收到了个人工资收入事项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答复。对此,有网友称:“有关部门、有关领导装聋作哑,得过且过,怎么能让群众放心?”
杨达才事件似乎已经结束。不少媒体竞相欢呼这是“网络反腐的又一次胜利”。然而,反腐败职能部门能否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汲取草根网民、意见领袖、媒体舆论等民间智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正向能量,让反腐公信力在官民良性互动中稳步提升,仍然有待观察。
<!--page_info=3_3_42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