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信念叫坚持,有一种奉献叫坚守。在安阳县吕村镇,只要一提起乡村医生张海勇,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直夸他。自1999年走上乡村医生的岗位以来,张海勇18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呵护着乡亲们的身体健康,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他用18个春秋的行医经历对此夸赞作出了最好最朴实的诠释。
一心救死扶伤,放弃城市,他选择了农村
近日,笔者来到张海勇工作的地方——安阳县吕村镇吕村集第二卫生室。该卫生室是三层小楼,楼下是医生接诊室和输液室,楼上是医护人员的休息间,加起来有200多平方米。
1998年,张海勇从郑州白求恩医学院毕业。当时,很多医院都到学校要人,成绩优秀的张海勇到一家大医院工作并不难。然而,张海勇却出乎意料地选择回到吕村集卫生室——他的父亲创办的乡村卫生室。“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多给乡亲们看病,为父亲减轻点压力。”张海勇向笔者谈起到卫生室工作的初衷。
18年来,张海勇每天都守在卫生室里,与妻子王俊英一起,问病情、听诊、量血压、开处方……。现在,卫生室每天的门诊量最高达180人次。张海勇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5个小时左右,有时半夜病人家属打来电话,他毫不犹豫,从床上爬起来就赶赴病人家中。
制作联系卡,方便就医人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张海勇制作就医联系卡并发放到了每一户村民家里。村民哪里不舒服,可以先打电话咨询,张海勇则根据村民的病情描述提出建议。遇到拿不准的病情,他还会帮助联系市内的大医院的医生进行诊治。他说,“市内哪家医院哪项技术比较先进,哪位医生擅长哪一方面,我都心里有数。我治不了的病可以找专家帮忙。”
默默行医十八载,乡亲夸他大好人
2008年8月的一天,家住安阳县瓦店乡大朝村72岁的孙文尧因患脑出血后遗症奔波多家医院求医不见效果,慕名来到张海勇的卫生室就医。经过一番病情询问和身体检查,张海勇初步确定了孙文尧的病情,为了进一步确诊孙文尧的病情,张海勇立即联系了安阳地区医院的一名专家。经专家诊断最后还是印证了张海勇的判断。经过周密治疗,孙文尧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
笔者在采访时,正好遇见孙文尧在家属的陪同下带着锦旗来到张海勇的卫生室感谢张海勇的救命之恩。孙文尧说“要不是张医生,我哪还能享受天伦之乐啊! 现在我每天都会走上8里路,一点都不累。”
200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张海勇发现一位鼻腔大出血高龄妇女在卫生室不远处的路边呕吐。出于职业习惯,他急忙上去询问,患者刚刚回答一句话就晕厥过去。救人要紧,他马上请周围的人帮忙,将患者抬到卫生室紧急处置。当患者恢复意识后,才得知她是贵州籍人,并且身无分文。通过细心沟通,好不容易联系到她的一位熟人,仔细交代注意事项,免收药费让她离开。
2017年5月,家住安阳市北关区水木清华小区40岁的翟贞林因患面瘫,口歪眼斜、语言不清、口角流口水,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找到了张海勇。张海勇经过诊断迅速给翟贞林制定了治疗方案并耐心地劝他“人一定要战胜自己”,并帮助他积极做康复治疗和日常防治,还给他减免治疗费和医药费。在张海勇的鼓励和帮助下,翟贞林身体状况有了改观,精神面貌也更加积极向上。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工作。如今,翟贞林的生活、工作都在蒸蒸日上。
没钱照样看病,治病救人只为良心
提起这些年来给邻里看病是否有欠款时,张海勇的妻子王俊英拿出一大沓子欠条给笔者看。笔者随意翻看了一下,很多单子已经发黄,金额大的有上千元的,小的则是几块钱,最早的能追溯到十几年前。王俊英说:“我们留着这些单子,没有任何要账的意思,而是告诫子女:‘不管有没有钱,都要给人看病’。”张海勇说,“做人,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其次是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我的工作就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赚钱。当遇到没钱看病的人,我不能说不给人家看病,反而要坚持给人家看下去,看好病。”
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张海勇说:“比如路边车祸患者伤口紧急处置,来诊患者因病情需要立即转院而缺少入院费而主动借款,特困患者来诊免费就医等等,都难以统计”。
提高医疗水平,不断深造学习
要当好乡村医生并不容易,外科、内科、急诊处理、免疫等都得掌握基本要领。为了不断提高水平,适应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张海勇争取各种机会,先后到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仲景国医专科学校、郑州市中医大学、安阳地区医院学习;每年自掏上千元订阅报刊,购买医学书籍,不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经常和父亲交流,学习父亲几十年行医的好经验;遇到疑难问题,他还会向自己的老师和一些在省、市大医院工作的老师及同学请教。
张海勇告诉笔者:“医疗水平提高了,卫生室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也就提高了。百姓信得过了,自然就不会大病小病都往市里医院和省医院跑了,还能为老百姓节省下不少费用呢!”行医过程中,张海勇千方百计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药品他选质优价廉的,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他还主动减免诊疗费用。
治愈他人,欢乐自己
在采访中,有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见笔者采访,抓住我的手说:“俺们这些老百姓可离不开张医生,离开他不行!”这时,笔者不禁“石化”,因为已没有什么言语可以表达对这位“大好人”的敬佩。一个人,究竟做了多少好事,才能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离不开?也许,我们可以在张海勇的欢笑中找到答案:“我是一名医生,救人治病是天经地义。”这是张海勇常说的一句话。
张海勇就像一粒能生根开花的种子,用自己的默默奉献改变着农村百姓就医现状。18个春秋,他为开展农村卫生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村民服务,积极参与防疫保健工作,以一位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首新时代的乐章。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