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 ·河南省人大 ·河南省政协 ·河南文明网
河南省重点新闻网站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风云人物 | 法制视点 | 消费权益 | 安全生产 | 百姓留言 | 记者观察 | 文化娱乐 | 医疗卫生 | 电子报刊
地市频道: 郑州 | 许昌 | 漯河 | 安阳 | 鹤壁 | 濮阳 | 济源 | 焦作 | 商丘 | 开封 | 三门峡 | 洛阳 | 平顶山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新乡
征稿启示  [2015年02月24日]
  位置: 河南经济与法制 >> 人物 >> 所有文章 >> 正文
罗山法院楠杆法庭审理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
 更新时间:2023-7-3 19:49:56  点击数:2406
【字体: 字体颜色
   恋爱大半年后分手,小伙诉至法院要求女方返还之前收受的礼金,这样的要求是否有法律依据?近日,罗山法院楠杆法庭审理了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

    基本案情

   原告雷某与被告崔某经媒人介绍相识,双方未按农村习俗举行结婚典礼,亦未办理结婚登记。2022年农历正月初六,崔某及其亲属、媒人到雷某处看家,雷某家人给崔某现金红包3万元;2022年6月,雷某为崔某购买足金戒指一枚,花费1730.7元。2022年10月,双方因感情不和而分手。后雷某诉至楠杆法庭要求崔某向其返还之前收受的礼金3万元及购买戒指的费用。

法院判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彩礼是以缔结婚姻关系为目的,按风俗习惯给付对方较大数额的金钱或贵重物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关于被告收取3万元红包的性质,其本人及亲属、媒人一行到原告处看家,原告方给其3万元红包,可以认定原告是为与其缔结婚约,依照当地习俗给付的礼金,并非单纯以无偿转移财产为目的的赠与,现双方终止恋爱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无论分手由谁提出,因缔结婚约目的已达不到,被告应将收受的礼金予以返还。关于应返还的数额,考虑到双方交往时间不长,本院酌定被告退还12000元。至于原告为被告购买的戒指,因金额不大,系恋爱期间的赠与行为,原告诉求被告返还该部分费用,本院不予支持。综上,判决被告崔某返还原告雷某之前收受的礼金12000元,驳回雷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法官说法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缔结婚姻为目的所做的事先约定。按照民间习俗或习惯做法,订立婚约时往往要求一方给对方以一定财物,该部分财物即被称为“彩礼”。但如果双方最终未能成婚,彩礼返还需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给付及接受彩礼的对象

   彩礼的给付,并不单纯是男女双方之间的事情,往往涉及两个家庭之间的往来。因此,对于彩礼的给付人和接受人,都应做广义的理解。

就给付方而言,既可以是婚姻关系当事人本人,也可以是婚姻关系当事人一方的亲属,包括其父母兄姐等;就接受彩礼方而言,既包括婚姻当事人本人接受给付,亦包括其亲属接受的情形。

二、返还彩礼的几种情形

(一)双方恋爱,但未领结婚证,亦未在一起同居。这种情况下,男方单纯为表达情意而送女方的衣物、皮包、化妆品等,单笔数额不大的,应属男方对女方的赠与,不予返还;恋爱期间吃饭的花费等亦不存在返还的问题。除此之外,男方为女方支付的购车款、购房款及男方给予女方及家人的礼金等应予返还。

(二)双方已领结婚证,但未在一起共同生活。此种情况下,除男方为表达情意、不以未来结婚为目的而送女方的礼物等,单笔数额不大的、一般不予返还外,其余应予返还。

(三)双方恋爱未领结婚证,但在一起同居生活的。分为两种情况:1、双方同居生活时间不长,也没有子女。男方给付女方及其家人的彩礼、男方为与女方结婚而购置的车辆、首饰等应予返还;2、男女双方同居生活时间较长但没有子女。若是因男方的过错导致婚约解除,或男方提出解除婚约,女方不能以此为由请求不予返还彩礼。但若女方已将所收彩礼用于同居后双方共同生活的,可酌情减少返还数额。



                      罗山县人民法院(供稿)


pic
  • 上一篇: 西平县人和派出所一周收到五面锦旗
  • 下一篇: 人大代表魏家安:把群众期盼转化为真金白银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1-2008 河南经济与法制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为 河南经济与法制 www.hnjjgc.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豫ICP备05002582号
    投稿信箱(E-mail):keguangz@126.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人员招聘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添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