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晚上8时许,郑州市西三环与建设路交*口立交桥下,一辆正在行驶中的11路公交车,被突然塌陷的路面“咬”住了左后轮。自今年5月1日西三环快速路正式通车以来,已先后出现了7次大的塌陷。(8月5日《大河报》)
如此隐患重重的道路,很可能是一项“豆腐渣”工程。道路存在的问题,亟待尽快弥补,与此同时,对于此问题工程背后是否存在各类黑幕交易,河南省有关方面也值得展开严肃调查。近些年,“楼垮垮”、“楼脆脆”、“桥塌塌”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工程屡见不鲜,在其背后,既存在着商家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也存在着监管体系的不作为乃至乱作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既不能丧失诚信,更不能丢弃良心。然而,让公众寒心的是,现如今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谓不择手段。当偷工减料、层层转包等问题在工程领域大肆存在时,也为各类问题的发生埋下“祸根”。
当然,如果监管体系能够多一些认真负责、多一些严格把关,那么,很多问题工程完全可以避免。但一些监管者却见利忘义,本该严格坚守的把关程序,却变成了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使很多问题工程顺利地蒙混过关。更为荒唐的是,一些“豆腐渣”工程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贴上“样板工程”、“优质工程”等各种光鲜的标签,这难道不是监管的失责么?
面对“3个月7次塌陷”的问题道路,既不要让老天爷来“背黑锅”,也不能让超载车辆充当“替罪羊”。不可否认,无论是车流量过大,还是车辆超载等问题,都容易对道路质量造成一定冲击,但耗费巨资新建的道路,在最初规划、设计过程中,都应当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并提前做好应对之策。因此,对于如此这般的问题工程,希望河南省有关方面能够进行彻查。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