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一位年轻的女士用手吃力地提着一条大鱼,后面几个人帮衬着提着食用油、水果等物品,径直来到河南省正阳县慎水乡小邹寨村许庄村民组的一农家小屋。
“闺女,你今天又来看俺了,这些年是你一直在记挂着俺老俩口······”屋里的老大爷颤巍巍地站起身子,话语里流露出不尽的感激。
闻讯而来的邻居一个劲地夸:“现在像这样孝顺、善良的好人不好找啊!”
这个给老人送东西的女士、这个被邻舍夸赞的善人名叫张小瑞,今天特意抽出时间看望许中仁、赵凤英夫妇,他们均已70多岁,基本上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很是困难。10余年来,张小瑞经常买上物品、或是拿出现金前去看望。
张小瑞今年刚刚30出头,有关她孝老敬亲、播撒爱心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被所熟悉的人广泛地传颂着,并且在不断地延续着。
组建家庭,她用言行感众人
2004年,张小瑞经人介绍认识了小邹寨村的许小立。结婚以后,她把丈夫8岁的儿子视如己出。
许小立的前妻刚去世不到一年,前妻的娘家人起初对她心存芥蒂,她和丈夫一块来到其前妻的娘家,推心置腹地对其姊妹弟兄说:“你们千万别心里不得劲,就给我当亲妹子吧,俺的姊妹少,你们姊妹的多,以后就当成亲的走!”接着又拉着其母亲的手,“妈,您就把我当成亲闺女!”逢年过节,她都会给老人买上新衣服登门看望,老人病了,她带头拿钱给老人治疗,老人逢人就说:“小瑞就是俺的四妮(丈夫的前妻)转世啊,不然的话咋恁孝心呢,就是亲闺女又该如何呢?!”
家有时候总不是那么顺心顺意,2006年他们夫妻有了自己的心血结晶,闺女出生了,然而此时公公却病了。他们东挪西凑到省城一家大医院为公公作了贲门癌手术,回来后,小瑞省吃俭用也要变着花样为他补养身子。看着老人蓬头垢面,小瑞有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她买来理发工具,亲自给老人理发洗头刮胡子,虽然不是很专业,但老人还是很满意,儿媳妇能这样孝心,就是打个灯笼也难找,“老人也不讲究啥发型,我都是拿着剃子给他理光电(光头之意)。”小瑞笑着说。婆家大伯看着小瑞会理发,也要求给自己理,这样,小瑞就成了这两位老人的专业理发师,至今依然如此。
不幸的事情有时总会在意想不到中发生。2010年7月,丈夫在建筑施工中不慎从二楼摔了下来,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腰椎神经摔断,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医生说,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能拄着双拐才能走上几步,一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看着躺在床上的丈夫,听着医生这样的结论,张小瑞欲哭无泪。
这时,有不少好心人背地里劝她:小瑞,你就再找一户好点的人家算了,跟着他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许小立自摔伤以后,脾气也变得焦躁不安,常常冲着小瑞发脾气,她只有默默地在一边流眼泪。好多时候,都是亲人实在看不过去,批评了一通,他才平静下来。
许小立说,当时不想连累她,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真有一死百了的念头!过后,小瑞宽慰丈夫:“你行放心了,以后只要有我吃的,就不会让你饿着,你想出门,我就推着你,啥时候我也不会抛下你不管!”
为了丈夫能有好的效果,小瑞除了照顾其吃喝拉撒外,还一有空闲就给他按摩,帮助进行恢复锻炼。一次丈夫提出要到工地上去看看,小瑞背着丈夫艰难地爬上施工楼层的三楼,“我当时就是为了满足他的心愿。”说到这,小瑞笑笑。
在小瑞的精心照料和鼓励下,丈夫恢复得出人意料,一年以后可以拄着拐杖行走,2014年完全扔掉拐杖,行走自如,在一次去医院复查身体时,当时妄下“断言”的医生惊得目瞪口呆,连声说:真没想到会恢复得这么好,这真是一个奇迹!
开办小店,播撒爱心惠社会
2013年夏,张小瑞谋划已久的小饭馆在县城西边的新城区开业了,她明确表示,只要是有困难的人,一律免费让吃好。有时候还叫人家在店里住下。去年,深秋时节的一个傍晚,天下着毛毛细雨,来了一位疯疯癫癫的老太太,穿着一身单薄的秋衣秋裤,冻得瑟瑟发抖,嘴里还不停地念念叨叨着,她把老人让进店里,为她做上一大碗热腾腾的面条,吃罢饭,已是一抹黑,她干脆让丈夫回到离店3公里以外的老家居住,夜里就让“疯婆子”和自己同睡一床,为此,丈夫当时很不理解。
她所开的小吃店离真阳镇敬老院很近,自开店以来,每年自己生日那天,她都会订做几块蛋糕到敬老院里和老人们共同分享,她说:“这样做我感到更开心!”平时,她也会买上一些营养品去看望老人,敬老院里的老人和她都熟了。
到她小店里吃饭的建筑工人比较多,只要交上7元钱,饭随便吃,汤随便喝,她说:“他们都很辛苦,饭量一般都比较大,也就只够一个成本。”
至于这些年干了多少善事、好事,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她说,谁老是记着那些事,感觉都是应该的!
孝敬父母是小爱,,用自己的爱心感染别人传递到社会的角角落落,那是大爱。张小瑞向我们讲述着、传递着爱的价值观。她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创建一个爱心微信群,聚合更多爱心人士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河南省正阳县委宣传部 陈 健 王化远)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