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大集体时代是一个相对饥荒的年代,因此当时有青黄不接之说。那时候的收、耕、种等农事劳动全是依靠人工,三个壮劳力手握镰刀一天才能收割一亩小麦左右,工效低下可见一斑。粮食在当时极其金贵,农人们也特别珍惜。如果哪户的年青人有媒人介绍媳妇,女方上家看门那一定要先看看家里的粮囤子大不大,存粮多不多?否则,就是小伙子再英俊女方也会不同意,那可是牵涉到温饱问题的。
麦熟一晌。收麦的日子,农人们可是卯足了劲头,夜里磨镰,白天收割,镰刀还要多磨上几张,留作预备,因为“快刀不误砍材工”,可以加快收割进度嘛。当然家长也不会让我们这些毛头小子们闲着,轮到哪块割倒的麦子用架子车往打麦场拉或者壮劳力用扁担挑时,老家俗话叫“盘麦”,地里的麦秧清理之后,散落在地块里的零星麦棵就成了我们的捡拾对象,每捡拾够满满一把,就顺便扎好,搁在一个地方,然后再拾,直到地里很难再发现为止。其实,拾麦穗不光是地里,拉麦秧、挑麦秧经过的路边难免有掉落的麦棵,也是我们关注的地方。拾麦穗累不累?伊始不觉,久之腿软腰酸。我们这些孩子一般是不敢贪玩使懒的,倘若与他人比拾得太少,那是要遭到父母严厉训斥的,甚至还要挨巴掌。
拾的麦穗抱回去之后,再一把把抖开,摊在院子里晒,趁着太阳正毒的时候,手握一根木棒对着麦秧用力捶打,一粒粒金黄的麦子在一棒接着一棒的捶打中纷纷脱离“母体”,握木棒的小手也会磨出血泡,汗珠子也会从我们的脸上一颗颗摔落地上,农村就有“汗珠子摔八半子”的说法,一直到麦棵上没有籽粒为止,“粒粒皆辛苦”的滋味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感受尤深。
新小麦下来磨出面粉所做的馒头,长辈们首先要摆在院子里,再点燃几注香,特别虔诚的祭拜老天,他们说,庄稼能有好收成离不开老天爷的照应,同时也涵盖着另外一层寓意,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不经历艰辛的劳动是体会不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那时候我们这些垂髫孩童很少有浪费粮食的行为。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天早已不存在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声嘹亮而坚定,但是回望拾麦穗的孩童时代,在生命的长河中,它毫无保留地教会了我们一定要知道珍惜,一定要学会坚忍,一定要明白感恩!
河南省正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陈 健
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