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19日电 ( 新华社记者宋晓东 )“卖地换钱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农民虽然短时间内收入大增,但却失去了生活的依托,一旦找不到新的生产形式,未来生活成忧。”河南省漯河市干河陈村村支书林东风说。
位于漯河市区南郊的干河陈村,与众多声名远扬的“强村”、“名村”相比并不出众。10年前,和大部分城中村一样,干河陈村虽毗邻市区,但却与一路之隔的市区是两个世界。“那边市里柏油马路大高楼,这头村里灰头土脸一腿泥。”村民陈楠说。“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地卖地换钱,洗脚上楼,而是要全村共同富裕。”林东风说。
2000年,在村干部牵头下,干河陈村成立了村集体企业,将已有零散企业纳入到村集体统一管理,同时流转全村930亩地统一经营。“2000年开始旧村改造,盖楼修路,依托村办企业开发房地产,滚动发展。”干河陈村村办企业开源集团副总经理刘新胜说。10年间,不仅干河陈村全部村民就地上楼,家门口就业转化成了市民,依托干河陈村建设的开源社区还发展成了漯河市的商业中心。
旧村改造前,58岁的闫小颂一家3口只有1.24亩地,为了增加收入,闫小颂常年在市里做钟点工。2004年,借着旧村改造闫小颂搬上了楼房。“村企业入股时我入了20多万,现在村里每月给我发退休金1200,每年还有几万块分红。”闫小颂说。
通过两次股份改制,目前干河陈村50岁以下村民每人配股2.8万元,年年参与分红;50岁以上村民企业每年发放1200-1600元退休金;村民医疗费用超出新农合报销之外由村里全额报销。目前,干河陈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在村办企业中工作,其余村民经商,人均年收入3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
今年11月,第14届全国村长论坛落户干河陈村。“城镇化进程应当是生产方式带动生活方式的变革,卖地还钱不是致富手段,进城住楼不是城镇化目的,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才是根本。绝不能让农民搬进高楼,却丢掉饭碗。”林东风说。
pic
|